陈光辉,土生土长台州人,自小与海为伴,对那片蔚蓝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。然而,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,海洋污染问题日渐严峻,尤其是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的破坏,让他深感痛心。
2017年,陈光辉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了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,他们怀揣着用科技力量改善海洋环境的梦想,踏上了探索之旅。
目前,他们创立的“蓝色循环”模式正在全国推广。截至今年10月,它正引领10000多艘中国渔船,带动1000多名沿海低收入群众及数百家公司参与海洋废弃物治理,实现海洋生态多元共治,为全球提供可持续、可复制的中国方案。
走进“蓝色循环”项目的展厅,墙上挂着手机壳、文件袋、衣服、球鞋、收纳箱、化妆品包装等各式产品。
“这些都是由海洋再生塑料粒子制成的。”陈光辉随手拿起一个手机壳,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后跳出一个网页:本手机壳含8.4克海洋塑料,您本次行为可减少0.42个塑料瓶产生,减少10.92克碳排放。
进一步点击屏幕下方的可视化追溯图标,收集、储存、转运、再生等环节的信息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在眼前。
“蓝色循环”是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,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项目。废弃的海洋塑料最终通过技术处理变成“再生聚酯切片”,接着再被循环利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。
起初,这条路并不是特别容易。陈光辉坦言,一开始,海洋塑料污染的治理面临着社会参与度低、缺乏统一管理平台、回收成本高等重重困难。但他坚信,只要找对方法,海洋终将恢复往日的清澈与生机。
“打破数据壁垒,是‘蓝色循环’得以推进的一个关键点。”陈光辉说,国内外很多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,都愿意采购价格更高的海洋塑料再生粒子以及制成的产品,“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十分广阔,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这些材料的溯源。”
为此,陈光辉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“海洋云仓”项目。通过该平台,整个台州海域的渔船实时定位、返港出港等信息一目了然。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,平台能轻松实现塑料废弃物“从海洋到货架”全程可视化追溯。
2022年8月,蓝景科技一举拿到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中国首张100%海洋塑料回收再生认证证书,填补了我国可信海洋塑料供应的空白,也敲开了头部企业的“大门”。
光回收海洋塑料垃圾,只是“蓝色循环”的一部分。陈光辉表示,这些从海上回收来的塑料垃圾,将跨越上百公里,被送到回收企业进行处理。
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在沿海各地设立“小蓝之家”,回收来的垃圾被堆放在这里分拣处理。分类后的塑料瓶,会用压缩机压缩、打包成约40公斤重的“塑料瓶砖”。傍晚时分,蓝景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将“塑料瓶砖”搬上货车,送往位于湖州安吉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(浙江)有限公司。
“在那里,塑料瓶经过清洗、分选、熔融、过滤等工序后,变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海洋再生塑料粒子。”陈光辉说,这些海洋再生塑料粒子,被下游制造商加工后,可大范围的应用于服装纺织、汽摩配饰、电子电器等产品生产。
为了生产出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海洋塑料粒子,陈光辉及其团队主动谋求工艺改进,不仅开辟专门的海洋塑料生产线,还从源头研发技术入手,攻关降低海洋塑料粒子中的氯含量的方法。
“2022年以来,我们已累计处理上千万个来自‘蓝色循环’项目的海洋塑料瓶。”陈光辉介绍,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,相较传统再生塑料将升值1倍以上,而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则有更高的附加值。
据统计,自“蓝色循环”模式在台州率先实施以来,其成效显著,共收集海洋废弃物约1.48万吨,其中塑料废弃物约3000吨,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的水质。这一模式不仅得到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,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。
2023年10月30日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总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布了2023年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名单,“蓝色循环”模式荣获“商业卓识奖”。这是对陈光辉及其团队辛勤付出的最高肯定,也是对中国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认可。
当第一单海洋塑料垃圾制造出来的商品成功交易,“蓝色循环”这一项目的价值得以显现。“我们将利润的一大部分反哺给沿海的渔民和居民,激励他们收集海洋垃圾,再卖出进行循环利用。”陈光辉说。
夏玉英是温岭石塘镇一位普通环卫工人。每天,她会头戴蓝色棒球帽,身穿“蓝色循环”字样的蓝色小马甲,一手拿着长柄垃圾钳,一手拿着编织袋,将散落在沙滩上的塑料瓶夹起来,放入袋里。她胸前佩戴着的视频记录仪,清楚地拍下了全过程。
以前,她捡来的塑料瓶一斤只能卖六七角钱。2022年下半年,听说“小蓝之家”收购价格更高,夏玉英前往报名,成为了一名“小蚂蚁”。
中午时分,夏玉英将捡拾到的一大袋塑料瓶,运到5公里外的箬山“小蓝之家”。“小蓝之家”的工作人员将塑料瓶搬到秤上称重,在“蓝色循环”手机应用程序上传捡拾视频、捡拾地点、海塑重量等信息,生成溯源二维码。
“以前一个塑料瓶只能卖3分钱,现在从海边收集的塑料瓶能卖到2角钱。”夏玉英说,通过这一种模式,依靠捡海洋附近的瓶子,她每月能增加1000多元收入。
据了解,目前在浙江沿海乡镇已有数十个“小蓝之家”,一个“小蓝之家”守护30平方公里的海洋边滩,参与的低收入群众达到上万人。
“我们发动了1000多名群众、10000多艘船舶加入‘蓝色循环’项目。截至目前,参与治理的各类群体超过6.36万人次。”陈光辉深知,海洋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等多方一起努力。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“蓝色循环”模式的推广,能够激发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,共同守护我们这片宝贵的蓝色家园。